猎头信息|猎头知识
   
  首页 > 信息交流 > 行业动态
 

返回德卡猎头主页

  厦门金融人才软肋 高级人才数量太少


2005-07-18

近年来,厦门金融业发展较快,金融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从业人员结构不断优化、赢利能力稳步提升。但在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尤其是高级金融人才的培养、引进问题日趋严峻,影响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引起了我市相关部门和金融专家们的高度重视。7日上午,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和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大力支持的金融人才“人力资源论坛”上,专家们就厦门金融人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厦门高级金融人才现状——不容乐观

生柳荣(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市分行副行长、博士):我认为,所谓的高级金融人才至少应具备三方面能力,可概括为9个字,即“算得清”、“算得精”、“算得赢”。

算得清,是指能够准确分析和了解客户需求,推动服务水平提升和产品创新,这是对高级人才最基本的要求。算得精,是指能够掌握科学的定价方法,准确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精确地分析各类产品和业务的盈亏,可称为好的高级人才。算得赢,是指能够掌握现代风险管理方法,准确选择客户,有效控制风险,把握住商机,提高赢利能力。这是对顶级人才的要求。

目前,厦门市有金融高管人员402人,其中博士学历者6人,硕士学历者28人,分别占现有高管人员总量的1.5%和7%,在中资银行,该比例仅为0.8%和6.25%。总体而言,厦门银行业金融人才营销人员多,产品专家少;一般员工多,高级人才少;单一型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经验型人员多,知识型人才少。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们需要的是能够洞悉未来、不断创新和依靠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计量的知识型人才。

黄培铭(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中心支行国际收支处高级经济师):目前厦门金融人才在结构上是不合理的,高级人才数量太少。造成这种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经济决定金融,厦门金融业的发展不过是“水(经济)涨船(金融)高”。二是政府的因素,政府对金融的重视与扶持的力度还不够。三是金融业自身的因素,金融业架构上的封闭,对金融从业人员缺少跨地区的、科学有效的学习制度和考试机制。四是外资金融机构基础薄弱。目前,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人员较少,他们所起的示范效应也相对较弱。

郑振龙(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金融工程教授、博导):就厦大金融系来看,现在每年培养的硕士生有100人,博士生30人,但据我了解,这些学生毕业后一般都选择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留在厦门的不是很多。在深圳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没有厦大金融系,深圳的银行就办不下去”。而放着这样一个全国排名第三的金融学科不顾,很多厦门金融机构总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在招聘人才时没到厦大主动出击,行动较慢,没有及时跟进抢抓,导致本土培养的人才大量外流。

金融人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不可避免

生柳荣:我认为,目前厦门金融人才面临的挑战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加入WTO以来,我们迫切需要一批懂得国际惯例和准则、熟悉国外金融创新、风险管理及产品定价等方面的高级人才;近年来,中国的银行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股份制改造及股票上市,传统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都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需要相关的人才;厦门市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需要相关人才等。但现有的金融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迫切需要一批懂得离岸业务监管、运作、风险管理的人才;对台湾金融合作也需要相关的人才。所有这些,对我市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渊(厦门日报《人才》版编辑):从厦门日报过去对一些外资银行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外资银行的进驻,对于金融人才来说,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从1983年在厦门设立分行的汇丰算起,外资银行在厦门已经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其中外汇贷款占到厦门市场的1/3。业务上的增长,也促进了用人需求的增加。那些既熟悉中国国情,又懂国际惯例,兼备管理经验和语言优势的人,将成为外资银行争聘的目标。

杜朝运(厦门大学金融系副主任、博士) :厦门高级金融人才的稀缺也给我们的教学提出挑战。

在本科课程上,金融系的教学将更偏向实用性,真正实用的、能用的、好用的人才,才符合生行长刚才提出的算得清、算得精、算得赢的要求;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他们不仅要具有应用能力,更要具有应变能力。我们已与建行等单位联合建立实习基地,努力为厦门区域性金融中心输送更加实用的人才。硕士阶段的培养注重他们的理论基础和他们对于国外前沿知识的领悟,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并具备全球视野。博士的培养则更加强调把握全局,理论上要有宽厚的知识面,在实际工作中要能独当一面。

解决高级金融人才稀缺对策——引进培养

邓醒如(东亚银行行长):好的金融市场可以吸引金融机构进驻,金融机构的进驻又可以吸引、培养金融人才;反过来,金融人才的加入可以推动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机构的发展又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扩大。所以,我认为,政府应重视金融机构的引进。

税收是政府扶持金融业的重要手段,如果能给予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与深圳一样的所得税税率,允许高级金融人才的买房支出在个人所得税税前列支等具体优惠政策,必将吸引金融机构进驻,并吸引和留住金融人才。

厦门要建设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可以考虑引入区域性的银行、全国性银行的分行。另外,厦门位于闽南金三角的中心,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地的经济总量之和与深圳相当。若能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到漳州、泉州开设支行,发挥银行的辐射作用,对于厦门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现人才、机构和市场的良性循环将起促进作用。

生柳荣:要有效地引进急需的高级金融人才,我认为,就要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要形成这样的环境,至少要有相对好的待遇、公平的竞争环境及良好的企业文化。我们可以通过4个渠道进行培养和补充高级金融人才:1、引进。尤其是引进具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他们已经熟练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实际操作流程,能够尽快将先进经验带给本地银行。而国内引进的人才相对熟悉国内经营环境和政策。2、内部培养。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熟知企业优缺点,并且长时间耳濡目染,已经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操作起来比较容易,成本相对较低。3、发挥中介作用,弥补外部市场不足。通过猎头公司在更大的市场寻找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我们的人才需求。4、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联合培养和补充人才。厦门大学的经济学科在全国一流,可以为厦门金融业输送大批人才。


郑振龙:金融机构应切实建立跨区跨境的人才培训机制。云南一家商业银行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每年都会派10余人去美国学习;而厦门的金融机构一般只派出一两个领导出国。同时,厦门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好本土的智力资源,充分利用厦大金融系在金融机构的人员培训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黄培铭:厦门的台资企业有2000多家,但是却没有一家台湾金融机构。如何利用厦门的地理优势,打好“台球”,政府应该重点考虑。

陈嘉明(《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厦大哲学系教授):新闻媒体的影响很大,希望专家们的发言在厦门日报见报后,能尽快促进问题的解决。

许加坤(厦门市人事局副局长):不仅仅是高级金融人才,其他方面的高级人才在厦门也短缺。这一问题在全国乃至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竞争日趋剧烈,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我认为,厦门要集聚更多高级人才,一要更新观念,加大投入。人才投资是最具效益的投资。用人单位要树立人才资本的观念,舍得在人才身上投资,实施全面的人才报酬体系,如人才的工资待遇、良好的福利、突出贡献重奖、可观的股票期权、要素参与分配等,切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激励分配机制;对人才给予更多的赏识、肯定和关心,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的主体作用。二要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原则。大胆启用新人、现有人才,要知才之长、用才之长,用当及时,不能简单“一刀切”,要使人才充分释放出应有的能量。三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如有良好的团队精神、能为人才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充裕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工作环境等,让人才对单位产生强烈的“归属意识”。四要进一步完善公共环境。制定并落实必要的优惠政策措施,延长产业链条、扩大产业集群,营造广阔的创业发展空间,搭建良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强化市场功能,提供更为完善的人才中介等服务。

邱能水(厦门市委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主任):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深有感触。与先进地区相比,厦门市高级金融人才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将和新闻媒体一道,将这一信息反馈给市领导和市里有关部门,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打造厦门金融业的美好未来。我们也衷心希望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支持人才工作,为繁荣厦门人才献计献策。

厦门市社科联副主席胡福宝、陈怀群,市社科联秘书长蔡旗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郑振龙教授、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兴宅教授主持。 国渊 夏莹

编后

《厦门日报》一向重视人才信息和人才问题的报道,7月7日主办的“人力资源论坛”只是一个开始。今后,三家主办单位将每月邀请一批高端专家举办一场涉及相关行业人才热点的“人力资源论坛”,并将专家的“原声”在《人才》版上发表。

 
 

解读(最新)《劳动合同法》,关注企业应对措施

全球猎头公司排名 2006

全美猎头公司排名 2005

湖北猎头:鱼龙混杂 缺乏行业准入

人际网站能否给猎头业带来深远影响

人才流动较少薪水较低重庆猎头生意冷清

百家人才中介网址公布

2005年下半年杭州猎头报告 保险医药制造人才要大热